皮革之于震海寧是何意義?
“海寧的區域經濟,皮革是龍頭。可以說‘皮革’嗆一聲,整個海寧都要震三震。”海寧市經貿局副局長董菊云如是回答記者的提問。
董菊云的依據是,2005年皮革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106.9億元,占海寧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5.59%;是該市經編產業產值的2.5倍、家紡產業產值的3.4倍,處于絕對“老大”地位。
不過,就增速而言,海寧皮革產業的增速已明顯放緩。去年增長17%,不僅與自己前幾年30%的增速無法相比,而且與該市去年規上工業26.1%的增速相比,也低了近10個百分點。
董菊云向記者坦言,經過10多年的發展,海寧皮革產業已積累起非常大的基數,如果沒有新的增長點出現,海寧皮革產業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整個海寧經濟也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走出“海寧樓”,改變皮衣“一業獨大”格局“海寧樓”是昔日俄羅斯莫斯科市內年銷售皮衣200萬件的專業市場。在10年前海寧皮衣鼎盛期,當地80%的皮革產品憑借量大價廉的優勢,大量出口俄羅斯。而近幾年,海寧商人紛紛搬離,令“海寧樓”名實不符。
卡森集團董事長朱張金是“海寧樓”最早的開拓者,也是最早的搬出者。據介紹,老朱的搬離緣于其在為“宜家”供應牛皮革時發現,國際上皮革的應用已從服裝為主向家具、汽車用革、皮革包袋方向拓展,不調整結構就無法抓住未來的市場。于是,老朱果斷出走,這一走就走出了一個中國最大的皮革沙發出口企業。
這正是海寧皮革產業第一次轉型的生動寫照。近幾年,出口導向型的海寧皮革經歷了脫胎換骨式的結構調整,出口市場從俄羅斯轉向北美、歐洲換,告別了在俄羅斯的量販式銷售模式。以前靠“一件皮衣打天下”的海寧皮革產業,而今已是集皮革沙發、皮革服裝、制革、皮革制品于一身。
海寧市經貿局提供的數據表明,2003年,海寧皮革產業的出口貨值中,皮革服裝達2.23億美元,而皮革沙發和沙發套僅1.84億美元。到了2005年,兩者完全翻了個個,總共7.19億美元的出口貨值中,皮革沙發和沙發套占了4.78億美元,而皮革服裝僅占1.79億美元。
董菊云說,走出“海寧樓”,是海寧商人對既往發展模式的自我否定與創新,更是海寧皮革產業“騰籠換鳥”的精彩一筆。
“二次轉型”瞄準汽車制革和箱包
變則通。皮革沙發產業的崛起引領海寧皮革產業完成了第一次轉型。如今,海寧皮革產業又行至轉型的關口。這一次,海寧皮革產業又將選擇什么作為轉型的突破口呢?
“方向已經有了,但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董菊云說,海寧已把汽車制革、皮革箱包作為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海寧皮都路西側,總建筑面積4.5萬多平起。據介紹,這里是即將投入使用的皮革城箱包皮具加工區一期,首批企業將于本月底前入駐。
“海寧皮革城是一個全國性的市場,目前皮革城內占很大份額的皮革箱包區所售產品絕大多數是外地貨,市場帶動本地產業的作用即還沒有最大程度地發揮的出來。
”董菊云說,興建皮革箱包加工區,將讓新建的海寧中國皮革城更強力地建帶動當地建皮革產業的發展。
在汽車制革方面,海寧也已破題。據悉,卡森集團投入5000萬元\攻克了被德國大眾斷言中國無法生產的無鉻鞣環保汽車座墊革,目前產品已被德國大眾總部指定供應“奧迪A6”與“高爾夫”。
“打入汽車產業鏈,海寧皮革產業必將迎來新的飛躍。”董菊云告訴記者,生產汽車座墊革的技術已不成問題,目前急需解決的就是如何盡快打開市場。
汽車制革與皮革箱包進一步拉長了海寧皮革產業鏈,使整個產業進一步向廣度拓展。而在縱深發展上,海寧皮革產業也不遺余力。據悉,海寧已在原皮革產業工業園區新辟了皮革名品服裝區,打造名牌皮革服裝集聚區;由海寧市科技局牽頭,負責重點攻克皮革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目前已有兩項國際公認的難題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