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的收藏
各版人民幣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若說具體各套人民幣中的具體高價值品種,應屬以下品種:
第一套人民幣:
1951年版一萬元“牧馬圖”券(60萬元)、五百元“瞻德城”券(30萬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萬元);
第二套人民幣: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第三套人民幣: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綠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綠”壹角券(600元);
第四套人民幣: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第五套人民幣:
正在發行流通,尚無珍稀品種。
【紅軍紙幣】
正面上方刊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12個字,左右各印五星,中間及四角由對稱花飾組成,并有紀值“伍角”二字,下方注明“憑票貳張兌換銀元壹圓”。背面以花飾為主。票幅67毫米×103毫米,正面呈淺紫色,背面呈淺紅色。紀年:1933。從票面設計內涵分析,尤其是將東半球和西半球地圖分別嵌入“伍”和“角”這兩個字的圓圈之內,以示將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據筆者查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是1932年3月在江西瑞金葉坪成立,毛澤民任行長。當時打算發行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7種面額的紙幣,但由于戰爭的原因,5元和10元紙幣沒有發行。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國家銀行隨軍長征,并一度停止發行貨幣。紅軍到達遵義,為籌集物資,又發行紙幣作軍餉發給戰士,離開遵義時,用銀元和實物收回。紅軍到達陜北后,中央政府成立了西北辦事處,國家銀行也成立了西北分行。1937年1月,西北分行隨中央政府機關遷至延安后,為進一步適應統一戰線形勢的需要,統一使用法幣,從而停止了國家銀行貨幣發行工作,并全面回收蘇區紙幣,因回收徹底,留傳至今的屬鳳毛麟角,收全一套難度極大。
【清代紙幣】
清代印刷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多為木版或銅版印刷,與宋、元、明時相仿。票 面呈豎方形,尺幅較大,雖為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單調,印刷技術并不復雜。民間多能 仿制。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偽造,又無技術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蓋官府印鑒,用以保 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這在中國印鈔史上,尚屬早期、簡單的仿偽措施。與此同時,政府還 制定了維護鈔票信譽的法律,通過對偽造者和揭發報官者進行懲罰和獎勵的法律條款,來防 止和制裁偽造者,以保證鈔票的流通和信譽。
【不兌現紙幣】
不兌現紙幣是由政府發行的不能兌換成黃金或白銀的紙幣,其購買力源于政府的權威和信譽。
【紙幣造假】
1、造假者用電子分色原理仿制印刷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由于電子分色印刷采用的樣板是真品,而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又大多使用平版印刷,防偽效果較差,因此,目前所見偽幣的亂真程度相當高,若將偽幣與真品放在一起,幾乎難以分辨。集幣愛好者在收藏這類紙幣前應對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要有所了解,真品當年在全國各地分散印刷,所用的紙質、規格不一致,且真品幣面上的阿拉伯數字編號有多種規格,無一重復;而偽幣所采用的紙張基本上選自同一產地,紙質相似,且偽幣上的阿拉伯數字編號僅一至兩種規格。
2、第二套人民幣壹分、貳分、伍分幣有兩種版別,第一個版別是1953年原版紙幣,羅馬字母后面有一排阿拉伯數字編號,俗稱“帶號碼”,第二個版別是80年代初期,國家為了緩解流通市場找零的困難,利用原1953年版紙分幣的鋼模,隱去阿拉伯數字,重新印制的壹分、貳分、伍分幣,俗稱“無號碼”。造假者看準了錢幣市場上原版“帶號碼”紙分幣價格近100元一套和再版“無號碼”紙分幣價格僅1元一套之間的差價,于是在再版紙分幣上加印一排阿拉伯數字,冒充原版“帶號碼”來蒙騙一些識幣不精的集幣愛好者。所以,人們在購買“帶號碼”紙分幣時應仔細觀察阿拉伯數字編號與紙幣上的文字、圖案、顏色是否自然一致。
3、第三套人民幣設計新穎、制作精美,歷來是造假禁區,過去從沒發現過贗品。近年來,造假者采用高科技手法將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壹元、市價為4元,貳元、市價為45元的普通五角星水印改制成五角星和古錢幣水印、市價壹元為50元,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