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概義:
在中國的古代,錢是沒地位的,所謂的“銅臭”。其實,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古代,錢都是被
否定的,但,你知道,一提中國的,仿佛都是特色的。這里的古代,是相對現代而言,現代
之前的我們籠統的稱古代,當然還有個上限:成熟貨幣的出現。連錢都沒有,也就談不上臭
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另外,“古代”“現代”的差異除時間上的先后外,更強調的是
內涵的不同,“現代”即“現代化”的現代,由于篇幅有限,我們不對“現代化”這一概念
本身進行討論,只是一般的指出。
中國錢的地位的大眾化的提高是改革開放后的事,有史以來,中國政府第一次明確提出政府
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在民間對錢的態度則演變為“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
萬不行的”。錢的地位提高,并不是說中國人才認識到錢的重要性,錢一產生人們就知道它
重要,實際上也正因為其重要才產生,地位提高是說社會對這種重要性給予公開認可。可惜
的是,這種認可到現在依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政府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被束縛在種
種毫無必要的條框之下。而最能顯示這點的便是這個“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
的”。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典型的中國式是指中國人非常在乎祖訓和不愿坦白自己的真
實想法。“錢不是萬能的”實際上是對錢的不情愿的否定,是對“銅臭”的繼承,迎合。“
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是對“銅臭”的不服,辯駁。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國人頭上傳統
的重壓,及對這種重壓的反抗,和其對現實的無奈。對重壓的反抗和對現實的無奈又構成了
對“銅臭”的否定,而正是這個否定標志著中國的前進。遺憾的是,這個否定是不徹底的,
甚至軟弱無力的。這些是對傳統的妥協,或者難以割舍。這個妥協阻礙了我們對錢作更深層
次的理解,而看不到其更重要的一面。
在這里,不在羅列錢或曰貨幣的一般經濟職能,這些在《貨幣銀行學》教材里都可找到。我
們只說教材里找不到的,而又是更重要的錢的作用。
上面指出,世界各地的古代對錢都是否定的,包括資本主義的源地歐洲。但對錢的肯定,卻
最先出現在這里。歐洲現代之前是中世紀,為基督教所桎梏。基督教的精髓是對個人欲望進
行否定,教導人們不要去滿足欲望,因為欲壑是難填的,而是應該控制欲望和忍耐欲望不能
滿足而帶來的痛苦。個人欲望即個人需求,馬斯洛把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指最基本的
生存需求,如食欲,為御寒而穿衣,性欲等;安全的,指保護個人的心理和身體不受侵害的
需求,如買房,請保膘,向心理醫生咨詢等;社會的,指希望個人為周圍的人們所接納的需
求,如友誼,和睦的鄰里關系及愛情等;尊重的,包括自尊和為他人所尊重,如自己做主,
社會地位等;自我實現的,指個人希望自己的人生符合自己的理想信仰。這五層的級別由低
到高,馬斯洛認為只有前一級的需求滿足了之后,后一級的才凸現出來。最基礎的生理和安
全需求完全靠具體的物質來滿足,后三層高級需求表面上是情感需求,但這些情感需求是建
立物質之上的:1,需要前兩層的物質需求被滿足為前提;2,需要具體的物質來體現和實現
,如:友誼在交往中產生,而絕大部分的交往是要花錢的;價格不菲的炫耀性商品可以為有
些有錢人帶來自尊;自我實現要通過個人為這個世界直接或間接增加多少財富而實現。總之
,我們說個人需求包括物質的和情感的,但后者太抽象,直接或間接的需由前者來實現和證
明,或曰情感的物質化,量化。所以,從這層意義上,我們可以近似的說個人需求就是物質
需求,個人欲望也主要指物欲。能滿足個人欲望的物質我們稱之為“財富”,所以這里的財
富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錢或者叫貨幣是財富的價值或符號對應物。所以錢在正常情況下
等于財富。基督教否定個人欲望(不完全包括情感的),便否定了滿足能滿足欲望的財富,
近而否定了錢。從根本上來說,否定財富,否定錢并非否定財富和錢本身,而是否定個人的
追求財富的權力,賺錢的權力。這些否定是通過具體的基督教道德和法律來實現的。“個人
”是個抽象概念,具體的應該包括個人欲望和滿足個人欲望的權力,通俗一點“人”就是想
干什么和有權力去干的集合體。否定個人欲望,否定個人追求財富的權力,實際上就是否定
個人。而個人權力即人權最根本的是指追求財富的權力,即產權。產權的實質是個人在追求
財富,賺錢過程中個人權力的一個法律規范。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權近似的等于產權(人權
還包括信仰的與財富無關的權力)
中世紀末的文藝復興以及后來的啟蒙運動,都極力否定基督教的對個人的否定。前者是后者
的序幕,文藝復興僅僅是主張復興古希臘時代自由的,反映世俗生活的藝術傳統;而啟蒙運
動則對基督教進行了徹底的否定,打碎了上帝,更重要的是啟蒙運動為人類的將來設計了原
則性的美好藍圖,這也是“啟蒙”的意義所在。這個藍圖的精髓就是:人是有理性的,人憑
自己的理性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幸福左右自己的命運;幸福即欲望的滿足,每個降生到這個世
界上的人都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這個權力也就是產權,人權,即“天賦人權”,由上文
討論可知,“天賦人權”主要地是“天賦產權”;社會所有制度的存在只有一個目的:保障
人權,產權,通俗的說保障個人追求財富的權力,保障個人賺錢的權力。亞當斯密強調經濟
自由,實質上是強調個人產權的神圣不可侵犯,是“天賦人權”經濟學表達。財富是滿足個
人需求的物質,是永遠屬于個人范疇的東西。產權是個人追求財富的權力,也是永遠屬于個
人范疇的東西。而現在的中國,卻極力否定財富的個人屬性,在產權方面,弄出了一個什么
不倫不類的“法人產權”。經濟學的本質是對個人追求財富行為的研究,經濟也是一個永遠
屬于個人范疇的東西,所謂的宏觀經濟,無非是保障個人產權的一些措施而已。經濟的目的
就是自由,經濟也需要自由,不自由根本談不上發展經濟,更談不上經濟的發展,不理解這
一點就根本不懂經濟學。中國現在只是學會了經濟的皮毛,只希望整個國家的財富快速增長
,卻不知道增長的目的,及增長的手段,甚至有點南轅北轍——只要求發展經濟,卻不允許
自由,不給權力。
“五四”時期,中國人便打出了“要自由”的大旗,但可惜的是高呼要自由的人卻并不真正
理解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一個空洞概念,它的實質是權力,是追求財富的權力,賺錢的權力
。由上文分析我們說自由主要的是指賺錢自由,或者說,錢是自由的使者,是自由的保障。
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不平等的,但在上帝面前卻是人人平等的。上帝是當時軟弱無能的歐洲
人(當時所有的人類都軟弱無能,也因此都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包括中國)創造出來的萬能
的,能為他們制造幸福的虛幻概念。啟蒙運動后,歐洲人認為,幸福應該自己來創造,也只
有自己才能創造,幸福需有財富來實現,從而財富取代了上帝,直觀一點,金錢取代了上帝
。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便演化為在金錢面前的人人平等,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精髓。有人抨
擊資本主義是一個只認錢而不認人的社會,殊不知只認錢不認人的社會較只認人而不認錢的
社會好千萬倍,因為前者意味著平等,而后者意味著暴政。
所以,從更深層次上來說,中國的改革不是以“企業改革”為主線,也不是以“建立市場體
系”為主線。而是應該以明晰和保障個人產權為主線,明確和保障個人人權為主線。通俗的
說,我們改革的目的是把中國變成一個個人追求財富權力不受侵犯的國家,一個賺錢自由的
國家。
總之,只有“錢”才能把中國改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