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業發展到今天,從數量和規模上看,已雄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國陶瓷大而不強,從出口量、品牌、質量等方面來看,我國充其量只能算個二流國家。要提高中國陶瓷業在世界的地位,在做大的基礎上做強,關鍵是要大力推進戰略重組、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和生產集中度,同時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和升級,培養國際知名品牌,努力擴大出口。
發展集約規模經營走調整結構之路
集團化、規模化是現代企業的基本形勢。在國際競爭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大艦隊才能真正打出去。我國陶瓷行業大多數企業屬于一般性的中低檔產品結構、勞動密集型的技術結構和小而全的組織結構,同時又存在各自為政、競爭無序的問題,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較差。近幾年,我國陶瓷行業在結構調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開始轉向規模經營,但還沒有形成絕對的規模優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只要我們加快整合重組步伐,就能多一份應對國外陶瓷產品沖擊的實力。國內企業要根據市場定位,明確競爭策略、找準優勢,把提高競爭能力與避免重復建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結合起來,打破原有的組織形式和區域界限,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有意識地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優勝劣汰培育大的企業集團,實現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名牌產品和優秀經營能手集中;徹底改變陶瓷行業存在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弊端。優勢企業要增強擴張意識,敢于以產權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網羅、兼并吸收企業,不斷壯大自己。劣勢企業要解放思想、選準位置、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努力使自己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總之,要通過結構調整,使規模做大、效益提高、競爭力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