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府中,人們洗臉、沐發(fā)的時候要使用“香皂”。清人李漁《閑情偶記》中說:“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是閨中應(yīng)有之事。”(“聲容部·熏陶”)
根據(jù)《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時,臨安的街市上就有“肥皂團(tuán)”出售。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則非常明確地記載了“肥皂”的制法:“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jié)莢長三四寸,狀如云寶之莢而肥厚多肉……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于皂莢也。”看得出來,與直到宋代前期還普遍使用的澡豆相比,肥皂有明顯的不同:澡豆是以豆面為主,肥皂是以肥皂莢的果肉為主;澡豆是干粉末狀,而肥皂則做成“丸”,便于保存和攜帶,并且使用的時候觸感“膩潤”,形態(tài)與質(zhì)地都更接近今天的肥皂。順便要說明的是,“肥皂”本是植物名,指一種俗名“肥珠子”的樹,其果莢中的果肉比皂莢還要多油,所以得名“肥皂”。(參見宋人莊季裕《雞肋編》卷上)宋代以來,人們用這種果肉作為主料,加工成洗手面、浴身的去垢保潔用品,于是成品也被叫做“肥皂”,以至今天還在沿用這個稱呼。
宋人楊士瀛《仁齋直指》中保留了更具體的“肥皂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蠶、白芨、豬牙皂角、白蒺藜、白斂、草烏、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黃、蒿本、鶴白、杏仁、豆粉各一兩,豬脂(去膜)三兩,輕粉、蜜陀僧、樟腦各半兩,孩兒茶三錢,肥皂(去里外皮筋并子,只要凈肉一茶盞)。又先將凈肥皂肉搗爛,用雞清和,曬去氣息。將各藥為末,同肥皂、豬脂、雞清和為丸。”把古代肥皂的制作方法介紹得非常具體,可以看出,是利用雞蛋清、豆粉、上細(xì)鉛粉等原料,把肥皂莢中的果肉與香料、草藥調(diào)和到一起,形成凝團(tuán)。這個方子帶有“藥皂”的性質(zhì),據(jù)說可以去除瘢、癬、黑斑以及瘡痕,一般日常使用的肥皂,大概不需要如此復(fù)雜的配料。不過,在肥皂中加香料卻是普遍的做法,《閑情偶記》中特別談道:“皂之佳者,一浴之后,香氣經(jīng)日不散”,并且指出,“香皂以江南六合縣出者為第一。”《金瓶梅》中則提到“茉莉花肥皂”,顯然是把茉莉花作為原料摻到肥皂中,讓肥皂帶有茉莉的香氣。
據(jù)李漁的說法,“皂之為物,亦有一種神奇,人身偶沾穢物,或偶沾穢氣,用此一擦,則去盡無遺。”《紅樓夢》二十一回中則描寫道:“紫鵑遞過香皂去。寶玉道:‘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可見古代香皂的用法,也是在沾水的肌膚上搓擦,以達(dá)到去污的目的。到了清末,西方產(chǎn)的洋皂進(jìn)入中國,清潔效果遠(yuǎn)勝過古老的土產(chǎn)“肥皂”,于是,茉莉花香皂之類也就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