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歷史淵源
鏡子英文名:mirror
中國奴隸制社會初期正處青銅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青銅冶鑄實踐中,認識
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銅、錫、鉛配比。古書《
考工記》中記載 “金有六齊”,即合金的六種配比。其中最后一齊: “金,錫半,
謂之鑒燧之齊。”就是制作銅鏡用的配比。 “鑒”即是鏡,含錫較高,是因為銅鏡磨
出光亮的表面和銀白色澤,還需要有鑄造性能以保證花紋細致。我們的祖先早在
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鏡”,它能反射出銅鏡背后的美麗圖案,因此
引起世人的極大興越。為了解開 “透光鏡”之謎,國內外學者花了幾百年時間進行
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發現,這是由于鏡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對于背面圖案
的輕微不等的曲率,通過反射映出背面的圖案。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制
鏡技術和對光反射特性深刻認識。
在歐洲古希臘、羅馬時代,也是用一種稍凸出的磨光金屬盤作鏡,其不反光
的一面刻有花紋,最早的鏡子是帶柄的手鏡,到公元1世紀出現了可以照全射的大
鏡,中世紀時,手鏡在歐洲普遍流行,通常為銀制或磨光的青銅鏡,中世紀時,
裝在精美的象牙盒內或珍貴的金屬盒內的小鏡子,成為婦女隨身攜帶的時髦品,
背面涂金屬的玻璃鏡子是12至13世紀之交出現的,到文藝復興時期,紐倫堡和威
尼斯已成為著名的制鏡中心。
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涂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
紀紐倫堡制成凸透鏡,是制玻璃球時在內部涂一層錫汞齊。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
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還原劑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
酸鉀鈉。1929年英國的皮爾頓兄弟以連續鍍銀、鍍銅、上漆、干燥等工藝改進了
此法。
隨著技術的進步 ,鏡子的成本降低,各種各樣曲面鏡的出現,使鏡子的使用
日益廣泛,具有了除映照儀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車上用的球面后視拋物面
鏡,在望遠鏡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燈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拋物面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