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2月22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表示,今后要針對保健食品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高保健食品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將修改和制訂注冊管理辦法、檢測辦法等規章,提高保健食品產品注冊和生產許可的審查標準。對申請注冊和再注冊的產品,要按照新的標準和要求,嚴格把關。對已經獲得保健品生產許可的企業,要按照修訂后的生產許可條件進行重新審核。同時,《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也在加緊出臺。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是不是就能管住保健食品市場的亂象呢?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食品安全衛生專家董金獅對此作出分析和評論。
現在保健品市場很火,但是亂象也很多。比如知名品牌"紅牛飲料"遭到質疑,涉嫌加入非法添加劑。那么,保健品市場的亂象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董金獅:保健食品越來越火爆與宣傳過度和消費者不知情以及監管存在問題都有關系。首先就是質量安全問題,保健市場的假冒偽劣較多,原材料的質量、采購、加工其實是很難控制的。
規范、治理保健品市場的亂象已經至少有十年的時間了,但是為什么治理一直不斷而亂象也是一直不斷呢?
董金獅:這里面有企業利益的驅動、監管的漏洞、和消費者的盲動。企業為了利益擴大虛假宣傳,甚至生產假冒偽劣產品,這是企業本身的問題。第二監管方面也有漏洞,比如過去的保健食品是由衛生部來監管的,后來又轉上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里面政府的職能調整以及執法的主體發生了一些變化,加上我們的一些標準沒有跟上,標準更新沒有及時跟上,導致了市場相當混亂。還有消費者現在都為了健康、養生、長壽,這個目的愿望是好的,可是消費者又沒有識別真假保健食品的能力,只能是看廣告看宣傳,其實看不到療效。
“三洞”中監管的漏洞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也就意味著在產品生產的源頭要進行監控,這是不是一個有效的監管辦法?
董金獅:產品的質量管理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對企業進行加大管理提高門檻是必要的手段。但是提高門檻更要加強監管,如果把門檻提高了不加強監管可能搭著梯子繞過門檻,或者是像老鼠一樣從其它地方鉆過去,這樣導致了門檻還在,門檻還很高,可是亂象依然存在。所以我覺得監管可能比提高門檻更重要。
這些標準和條例的制定過程當中應該有一些什么樣的具體的條款來增強監管的針對性?
董金獅:政府文件出來以后一定要把它細化,要有可操作性。比如保健食品要從原材料入手,原材料、加工過程、環境都要進行規范,產品的宣傳、標識也要進行規范,細節方面要有條款。比如說保健食品用的添加劑,從2011年6月20號正式實施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EB2760-2011,是最新的。在這之前我們國家也有相關的食品添加劑的標準,還有一些是我們的食品營養的強化劑使用的衛生標準,甚至還有其他的一些飲料通則等等,這么多的標準和一些規定要進行整合,整合完了以后要講清楚,以前那些作廢的就不能再參考了,哪些要執行新的,新生產的產品要按照新的標準執行,以前老的標準和制度作廢以后一定要給個交待,生產的產品可以在保質期內進行銷售,但過了保質期以后必須下架。
新生的產品必須制定新的標準,這樣對以前的產品監管有一個交待,對新的產品也有一個更高的準入制度,這樣從根本上打消現在目前混亂,像紅牛飲料的問題,之前是97年衛生部發的許可,現在那個許可里當時對里面加的咖啡因沒有明確的規定,現在我們標準已經出來了,對咖啡因這種東西不允許加在這個里面,新的標準可能只能用可樂型的含汽的飲料里面。
我們國家的監管似乎是有一些滯后,很多是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之后才會采取行動來取締或者是提高行業標準,這次新標準的制定能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滯后性?
董金獅:從制度上來講,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比原來的制度更上一層了,比原來一些規定更具有法律效力。我認為里面涉及到的條款一定要細致,對以前的產品怎么辦,新的產品怎么辦,違反了哪一條應該怎么進行處理,應該要細化,如果不細化企業照樣會鉆漏洞,而且條例也不是萬能的,在執行過程中有漏洞的話要隨時修訂。
中華工商時報引用業內人士的觀點說,盡管我國在2009年2月頒布了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保健食品不得對人體產生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等。但由于至今沒有出臺具體管理辦法,這些原則性的規定在執行中常常走樣,保健食品審批、監管、生產等常因法律依據缺乏而出現混亂。
中國保健協會食物營養與安全專業委員會會長孫樹俠認為,保健品的安全監管,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隨時抽查、比照抽查樣品的近紅外圖譜與備案的紅外圖譜,來實現對藥品的一般監管;對于食品來說,現在許多地方采用食品追溯系統,建立起覆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數據庫。這些辦法都可以使保健品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