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焦急等待政府部門檢測報告的“鍋王胡師傅”昨天首次承認,其對外大張旗鼓宣傳的“中國著名品牌”稱號,是花6800元買來的。“胡師傅”表示,企業自身也沒想到這是個“虛假的、無用的榮譽”。其中有何隱情?是誰縱容企業“忽悠”消費者?
6800元=著名品牌
浙江金威實業有限公司(鍋王胡師傅的生產公司)辦公室主任沈先生昨天向記者承認,所謂“中國著名品牌”是由中國國際名牌發展協會和中國品牌企業聯合發展促進會聯合給企業頒發的。2005年,浙江金威接到中國國際名牌發展協會一封關于評選中國著名品牌的函,一看是“中國”字樣打頭的協會組織,以為具有權威性,加上企業也確實需要宣傳,于是就交給對方6800元,換來了一個銅匾。
記者昨天打開了“中國國際名牌發展協會”和“中國品牌企業聯合發展促進會”的網頁,發現兩單位公布的聯系電話是同一個號碼。
記者隨后致電詢問,接電話的是一位自稱武賓的主任,他向記者介紹,該組織在香港注冊,為“中國國際名牌發展協會有限公司”,協會與促進會等都屬于該公司,公司做的所謂中國著名品牌不是“評選”,而是“認定”。記者于是詢問該組織的認定資格以及權威性,武賓則表示:什么叫權威?難道政府部門認定的就是權威嗎?我們是有自己的認定條件的,我們也沒有向企業收取資金,那6800元是推廣服務費。
對于具體認定條件,記者昨天在其網站上發現,該組織要求申報“中國著名品牌”的企業必須具備7個條件,其中有一條是“產品年銷售額、出口創匯率、生產成本費用利潤率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記者問武賓浙江金威是否符合這些條件,武賓表示不清楚,自己只是普通工作人員。“你不是主任嗎?”記者問。武賓支支吾吾未作正面回答。記者注意到,該網站列出的155家“中國著名品牌”企業中,幾乎絕大多數是深圳、廣州的企業,如:深圳市紅門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深圳市飛來發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真正市場上知名的品牌在該份名單上找不出一兩個。
到處查不到注冊資料
國家民政部相關工作人員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掛“中國”名頭的社團組織必須登記備案,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機構在香港注冊。記者昨天登錄中國民間組織網,也沒有查到“中國國際名牌發展協會”和“中國品牌企業聯合發展促進會”。
隨后記者又登錄香港Com-panies Registry公司注冊處查詢,在登錄公司注冊處綜合咨詢系統(ICRIS)的網上查冊中心,輸入上述兩單位的名稱后,顯示結果為“對不起,找不到任何相關的文件”。記者隨后又分別輸入“中國國際名牌發展協會有限公司”和“中國國際名牌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查詢,顯示結果如前。最后記者登錄了國家工商總局企業查詢處查找,結果還是一無所獲。
就查詢結果,記者再次詢問武賓。武賓一開始表示不可能,但對于公司具體注冊時間,他又說“不清楚”。轉而他向記者強調,協會已經向國家商標總局提交了“中國著名品牌”商標“商品服務類”的注冊申請,國家商標局也已于2006年8月受理。
律師稱相關評選屬違法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李永波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法律上沒有“中國著名品牌”這樣一個商標的概念,它本身不具有商標的構成要素,如果對方申請的是服務類商標,該商標不可能獲得注冊,而其利用這個收取費用向企業頒發證明,肯定屬于違法行為;至于國家商標局已受理,更不代表任何實質意義。
浙江金威的沈先生昨天承認,企業當時起點低,希望有一些榮譽,所以買了這個稱號。目前公司也了解到這個“榮譽”根本是個假冒的東西,這也是“胡師傅”不嚴謹的一面。
李永波向記者介紹,國家工商總局早就有明文禁令,禁止各部門進行亂評比,而且商家也不得在包裝、宣傳冊等地方用各種虛假名頭來誤導消費者。據了解,今年年初,國家工商總局在其官方網站聲明,從未成立“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協會”和“中國工商管理協會”,兩機構開展的“中國馳名品牌”評選是場大騙局。李永波表示,中國很多企業,尤其是小企業,不明白這些所謂評選根本就是毫無法律意義和價值的“噱頭”,最終傷害的也是消費者。對此,李永波表示,關鍵還是需要政府監管部門加大執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