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國哲學家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類在其類活動中需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那么,這種溝通和理解的媒介機制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符號。我們生活中符號無處不在—語言、繪畫、音樂、文字、文字背后包含的概念、甚至于各種人們的生活形態和活動等涉及到人們傳承交流知識的各種概念,都是可以歸到符號的范疇中,即現實世界中的每一個事物都反映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都可能被符號化。
1傳統饋贈行為的符號性
饋贈行為屬于一種行為符號,本身就是符號的一種表達方式,行為者借助饋贈物向受眾傳達自身的思維過程與結論,達到社會關系的溝通;換言之,受眾也正是通過行為者的行動和饋贈物,與自身經驗加以印證,最終了解行為者所希望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說,符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
饋贈行為作為一種行為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的傳統的生活行為中滲透有著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它和全部的生活內容有一種結構性關聯。在中國社會中,以一個人的一生為例,其一生都會和社會層面以及家族層面地人產生聯系,在社會上有地緣、業緣的關系,在家族中有血緣、親緣的關系,在他的每一種人生場合,每一歲時節慶,每一社會階層都針對著每一種不同的社會對象的贈與又都伴隨有不同的饋贈形式、內容、數字、色彩、吉祥符號乃至祝福語和行為規則等。其一生從誕生到終了都在饋贈習俗的伴隨下度過。可見饋贈行為并非偶然、個別的現象,而是穩定的、普遍的、大量存在的社會生活現象,也是一種動態符號。
2傳統饋贈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在中國習俗中,饋贈禮俗形成了相當完備的行為系統,從古至今都持續不斷伴隨著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最常見到的有歲時饋贈、人生禮俗饋贈、人際饋贈等。
(1)歲時饋贈
迎春、度夏、祭秋、辭歲,各個不同的時節都有不同的饋贈。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人們以春盤、巧粽、月餅、重陽糕、椒酒等各種歲時禮物饋贈,歲時節令成為分布于一年四季各時段的一個個饋贈。
(2)人生禮儀饋贈
出生、成婚、得子女、終年都成為人生禮俗饋贈四大密集區。人們以各種“分痛禮”、“催生禮”,以紅雞蛋饋贈報喜,以紅糖、母雞祝賀得子女;定親時有定親贈禮;情人互戀時有各種信物饋贈;成親之夜,以紅棗、花生、桂圓等物相贈賀喜并祝福新人早生貴子;人生漸老,到高壽壽辰時,后輩子孫都要禮贈,祝賀;老人壽終時,則又有各種饋贈之禮憑吊死者和撫慰喪屬。
(3)人際饋贈
鄰里之間饋贈:同窗之間饋贈:師生之間饋贈;商業活動中雇主之饋贈:同事之間饋贈等。所有這些歲時饋贈、人生禮俗饋贈、人際饋贈、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饋贈制度,成為一種行為符號。
3現代禮品包裝與饋贈行為的傳承
3.1現代禮品包裝現狀
在人們選擇商品的過程中,有一種根據人們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商品正越來越受重視,那就是禮品包裝。作為現代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之一,禮品的社會價值正起著一種微妙的變化,是有其社會心理的基礎的。在當代都市生活中,人與人關系大大的淡漠,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重心由血緣、地緣而轉向學緣或業緣,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之下,禮品交往的需要則大幅度上升。
隨著人們對禮品的大量需求,禮品包裝設計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包括在加工工藝、包裝材料、運輸手段等技術性方向的發展,也包括人們對禮品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和、觀點上的發展,禮品包裝在人們觀念中“浪費型,繁瑣型包裝”印象也在逐步改變。
禮品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導致禮品包裝的專門化另一方面又使禮品包裝逐漸成為禮品本身的一部分。人們不單單只是用禮品本身的物質功能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還要借助禮品包裝來強化自己的情感。這時候,禮品包裝就己經和禮品本身的目的直接統一起來了,它不在是禮品的附屬,而成為禮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它原有的功能第一性,轉化為“溝通聯絡人際關系”為第一性,也就是它的第一目的,中國有古語:“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深刻地說明兩者之間的既聯系又相互區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