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環保大考將至,對很多中小陶瓷企業而言,通過則意味著留下,通不過則意味著被迫關停或不得已外遷。如果情況僅是如此,對很多中小陶瓷企業而言,算不上委屈。因為節能減排實現清潔生產是國家指標,企業應當遵守。
但問題是,隨著政府清潔生產為名的10月大考來臨,人們對此關注漸漸多了起來,一些不科學,不合理現象也浮現出來。
據行業報道,某品牌陶瓷今年3月份被定位提升企業,企業投入上百萬元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但是到了6月份,政府通知需要搬遷并表示可以適當補償,7月份表示一定要搬遷,沒有任何回旋余地。政府在此輪企業清潔生產環保達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一直微妙,標準前后不一,讓不少企業覺得無所適從,到底政府在此輪產業轉移與提升的過程中對于傳統的陶瓷產業是愛是恨?不容否認的是,傳統陶瓷行業對佛山經濟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從業人員數十萬,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佛山經濟的繁榮。但由于陶瓷產業環境污染成為近年來揮之不去的陣痛,政府不得已痛下決心,清理低附加值品牌企業。政府的態度因此將決定很多企業的命運。
另一方面,政府仍然希望陶瓷產業繼續做大,尤其是希望那些具有特色,高品牌附加值的陶瓷企業留下來。政府為此提出了做強做大總部經濟,寄希望于陶瓷產業低端部分如制造環節外遷,而高端部分如設計展示銷售留在佛山。而此舉是否一廂情愿,不得而知。對有實力的陶瓷企業來說,“靚女”們先嫁到外地,而實力并不強的企業卻很難有實力外遷。因此,對于部分中小型企業而言,他們的生存命運亦不在政府的“良好意愿”范圍之內。如是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的命運并不是因為市場不濟而不得已終結,有的甚至還生存得很好,譬如某知名仿古磚生產企業,08年亦被列為關閉行列,就頗顯無奈
政府在此輪要求建陶企業清潔生產達標的過程中行使國家意志當然無可非議,然而在企業達到清潔生產標準要求后,政府更應鼓勵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選擇自身的發展方式,用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推動企業也推動行業的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繁榮佛山陶瓷,強化區域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