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寶珀腕表被收藏入中國故宮博物院鐘表館。
當日,瑞士寶珀表和中國故宮博物院專門為這枚“寶珀乾坤卡羅素”腕表舉行了藏贈儀式。1735年是寶珀表開創(chuàng)世界上第一間制表工坊的年份,它也代表著瑞士鐘表業(yè)自“匠人時代”跨入“品牌時代”;而同樣是這一年,在遙遠東方的中國,乾隆大帝登基,成為中華“康乾盛世”的重要標志。為此,寶珀愿贈,故宮愿藏。在故宮偌大一座奉先殿改建的鐘表館里,陳列著滿清皇宮不惜重金,自西洋收購來的各式各樣珍稀座鐘,據(jù)說那時皇宮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擺放著鐘表,滴答、滴答的鐘鳴聲響徹整個紫禁城。當然在這古老收藏中絕少腕表,所以當“寶珀乾坤卡羅素”進入時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實際上,它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首枚典藏的當代腕表,享有自己專門的文物收藏編號:新204357.
此枚腕表在外觀設(shè)計上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突顯中國風(fēng):在表盤上,設(shè)計師以“中華太極”為主形,將陰陽與時刻相融;在腕表的背面則銘刻著:“1735”、“乾隆”、“BLANCPAIN”(寶珀)的字樣。底部故宮博物院的圖案經(jīng)過精雕細琢,周邊更以深具代表性的中華琉璃瓦為裝飾。當腕表走動,半鏤空的刻度盤現(xiàn)出迷人的浮動卡羅素,讓整枚腕表呈現(xiàn)出某種“機械畫卷”之美。
說到卡羅素,它是一種精密的機芯技術(shù)。早期的卡羅素要花幾分鐘才能完成一輪周期運轉(zhuǎn),自1892年制表工匠Bahne Bonniksen 發(fā)明卡羅素以來,沒有任何鐘表制造商對其進行改進更新,直到寶珀首創(chuàng)的分鐘式同軸卡羅素技術(shù)面世——它能準確地以60秒的時間完成周轉(zhuǎn),這應(yīng)該說是顛覆了人們的固有偏見和傳統(tǒng)思維。它告訴人們卡羅素一樣可以擁有1分鐘一圈的完美速度(分鐘式);一樣可以讓平衡擺輪至于框架的中央(同軸),使其更加堅固;還包括一樣可以做到便于欣賞、佩帶的腕表大小。寶珀的卡羅素還有兩股動力線路,分別提供給擒縱系統(tǒng)及籠罩系統(tǒng),確保運轉(zhuǎn)更加穩(wěn)定。
“寶珀乾坤卡羅素”采用的正是寶珀卡羅素225機芯:可自動上弦,包含262枚零件,可進行100個小時的儲能。它擁有一個直徑43.5毫米的白金表盤,6點位置顯示動力儲存的狀況,由一根指針在“+”、“-”符號之間的圓弧形來指示;在9點位置,則以不同長度的雙指針來指示日期。透過半鏤空刻度盤, 內(nèi)部的齒輪組、支架和夾板一目了然,在12點的位置,浮動卡羅素神奇的旋轉(zhuǎn)機構(gòu)完全暴露在我們面前時,非常迷人。
應(yīng)該說,寶珀在此枚“乾坤卡羅素”腕表的結(jié)構(gòu)組件、零件精度上實現(xiàn)著對手表制作和藝術(shù)審美極限的挑戰(zhàn)。也正是這一點,成為它獲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另一有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