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再次出現在企業一線,持續展開“信心之旅”。溫家寶表示,當前,國務院正組織有關部門制訂兩大規劃:一是擴大內需的十條規劃;二是十個重要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在調研過程中,溫家寶特別關注通過政府補貼推動“家電下鄉”的政策的執行情況,并指出,今年國家投入家電下鄉的補貼將從去年的90億元增加到150億元,可以拉動內需1000多億元。這項政策至少要堅持5年,可以拉動家電銷售5000億元以上。
從“擴大內需十條規則”,到“十個重要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計劃”。從4萬億財政投資,到18萬億地方撥款,一段時間以來,“擴大內需”成為經濟生活的核心。這是長期以來,我國重投資和出口,輕視分配和消費的反正。當前,我國存在財富分配體制扭曲,投資與消費比失衡的問題,同時因出口市場形勢嚴峻,經濟增長后繼乏力。據統計,我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持續下降,消費占GDP的比重達50%。與此同時,自2008年以來,由于生產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能源原材料漲價,我國過度依賴投資與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受到嚴峻挑戰,2008年下半年金融風暴爆發,更引發了需求下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構成了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內憂外患。
必須看到,我國出口制造業以生產基本消費品為主,因此擴大內需,消化過剩的出口產能,必須以拉動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消費需求為政策重點。從邊際消費傾向分析,同樣的收入增長,低收入群體投入于消費的比例遠遠高于高收入群體。這是因為低收入群體的支出結構中,基本生活資料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根據中國改革基金會的王小魯計算,2006年,城鎮不同收入群體從低向高排消費率分別為96%、86%、81%、77%、73%、73%、40%。農村分別為134%、102%、94%、87%、76%(現金支出/現金收入)。也就是說,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中96%-134%用于消費,而城鎮富裕階層其收入的60%都不投入消費。
不僅如此,對比城鄉兩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城鎮各收入層次群體的消費率均低于農村。這意味著縮小城鄉消費力差距應成為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阻止了勞動力和資源價格市場化,壓低了“中國制造”的出口價格,也同時壓抑了國民收入的增長。加上農產品采購價格低下,農業補貼遲遲得不到提高。導致農村居民收入存在嚴重低估的狀況。
要改變這一情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收入分配體系,破除城鄉藩籬,促使勞動力、土地等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但這些改變難以在短期內發生。權宜之計,就是由國家財政補貼被壓低的農村居民收入,以補貼出口的力度補貼農村。這就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家電下鄉”政策。一方面,“家電下鄉”可以轉移過剩的出口產能,與此同時,也能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據統計,農村每種家電普及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增加250多萬臺(件)需求。僅以彩電為例,按每臺1000元測算,提高1個百分點,年增加消費25億元。而據調研顯示,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手機等家電產品的農村普及率僅為城市的20%,農村家庭彩電普及率37%、農村家庭冰箱普及率22.5%、農村家庭手機普及率只有5%。隨著農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家電下鄉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但必須指出的是,家電下鄉雖然有消化過剩產能的效應,但其宗旨卻是補貼農村市場,因此,政策的落腳點應放在讓農民獲得實惠,而不是讓生產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