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4月29日),武漢市在常青花園舉行“袋袋相傳”公益活動研討會。來自社區、居民、市直機關以及新聞媒體的代表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共話他們對“袋袋相傳”精神的感悟和體會。
據悉,作為湖北省首個全國綠色社區,今年3月初,常青花園三社區的10位奶奶組成“袋袋相傳”縫紉隊,利用家中廢舊布料,制作環保布袋贈送左鄰右舍,取代大家常用的塑料袋。常青花園管委會獲悉此事后,在五個社區發起了“袋袋相傳”公益環保行動,從居民生活習慣入手,倡導居民制作、使用布袋,拒絕“白色污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經媒體報道后,常青花園“袋袋相傳”公益活動在全市掀起一股倡導環保、綠色消費的熱潮。武漢市1225個社區中,有800個社區自覺組織發放環保布袋;全市30萬名社區志愿者中,近15萬人參與了“袋袋相傳”的活動。僅常青花園便已制作環保布袋20萬個,街頭發放7萬余個。
“袋袋相傳”為什么能得到武漢市民如此熱烈的反響?它對武漢市創建“兩型”社會有何啟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博導周云清認為,“袋袋相傳”活動實質上反映了大眾“綠色消費”模式的轉型。“這些活動讓老百姓意識到自己在創建‘兩型’社會中也能有所作為,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周云清還指出:“倡導綠色消費,政府也要拿出切實行動,通過政府采購、政策杠桿等方式,拉動環保產業的繁榮發展。”
武漢市民政局副局長劉利民坦率地表示,創建“兩型”社會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工程,創建怎么搞?從哪里搞?都是當前亟待的問題。而“袋袋相傳”活動的開展恰好為我市開展“兩型”創建的開展提供了好的切入點,為全市上下開展“兩型”創建提供了好的行動范本。
武漢市社科院副院長孫學先認為,“袋袋相傳”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體現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好的兆頭,它與當前盛行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露了大眾自我拯救,自我醒悟的意識。
武漢市文明辦主任楊庚寅高度評價了“袋袋相傳”公益活動,認為該活動開區了全市“兩型”創建工作的序幕。他表示,“袋袋相傳”活動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增強了全體市民的環保意識,還在社會上倡導了“節約光榮、環保時尚”的綠色消費理念,不限于使用環保袋,還可以將這種理念延伸成為“節約一滴水、節約一粒米、節約一度電”, 讓這種理念讓深入人心。
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述傳精辟地總結道:“‘袋袋相傳’活動實質上是全市人民參與‘兩型’建設的一個集中體現。”今年6月1日,“限塑令”即將實施,已融入百姓生活的塑料袋突然不能“敞開用”,勢必會帶來少許“陣痛”。 “目前,環保產業不發達,市場上的環保產品價格較貴,這是社會長期以來不環保的消費習慣造成的后果。”張述傳說:“下一步,我們要積極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研發新型可替代的材料,解決這些難題,讓市民改變以來塑料袋的生活習慣,把‘袋袋相傳’的精神盡早輻射到‘8+1’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