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認識到,限塑令并不是妖魔化塑料袋,也不是惟利是圖,其深意在于倡導一種有節制的生活方式,它的終極指向是環保改變生活。
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引導消費者減少使用塑料購物袋,從6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限塑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并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6月1日新華社報道)
隨著限塑令正式實施,塑料袋收費時代宣告來臨,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消費革命。遙想1902年,維也納工廠主馬克斯·舒施尼,發明并使用第一只塑料袋時,有人激賞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運動”。現在想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始終是不了解的要比了解的多得多。
雖然我國正式使用并生產塑料袋尚不足30年,但巨大的危害已然顯現。數字顯示,我國目前每天使用30多億個塑料袋,生產這些塑料袋至少需要13000多噸石油;塑料袋若直接埋在地下,要200年才能腐爛,可見對土壤的殺傷力;若焚燒處理則會產生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長期污染環境。至于廢棄塑料袋形成的白色污染,早就讓人不忍卒睹。
當然,在對限塑令充滿敬意的同時,也有人擔心,限塑令會不會將隱性收費顯性化,會不會把塑料袋成本轉嫁給顧客。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限塑令并不是妖魔化塑料袋,也不是惟利是圖,其深意在于倡導一種有節制的生活方式,它的終極指向是環保改變生活。如果限塑令有缺憾,可以留待日后協調和糾正,但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價值取向越早建立越好,不容討價還價。
節制是一種美德,更是我們實現自我救贖的必經路徑,因為不節制,我們就必然在劫難逃,這是無法掙脫的天幕,這是無法擺脫的宿命。節制,不是籠統的宏大敘事,而是普適價值,不是對一個個體的公民而言,也不是僅對一個群體而言,是作為人類的價值取向而言。若干年前,一些國家放棄危害性的塑料袋,轉而推廣可降解的淀粉袋、可回收的紙袋、可重復使用的棉麻袋。與其說這是人類與污染賽跑,是愛護環境的明智之舉,不如說這是懺悔,是無路可退的自我節制。
別等局面無法收拾,我們才幡然醒悟;別等進退失據,我們才惕然警覺。大自然留給我們糾錯的機會不會太多,在事情還有余地時,我們就應居安思危,更要學會節制,學會敬畏。當我們在不習慣限塑令給我們帶來不便的同時,能否冷靜一思,不用塑料袋其實是功德之舉啊。限塑令一出,主婦們挽著菜藍,踩著碎步,上街購物,這曾經美麗而遙遠的風景,還會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