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末的戰亂,清朝初期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處于停滯狀態。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僅恢復過來,而且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廣大瓷工和藝人們的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成就,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躍上了歷史的巔峰。瓷器"品質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豐富,無不登峰造極"。產品暢銷國內外。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當時有一個叫"殷弘諸"的法國傳教士,他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洲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
清代的瓷器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斗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制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
,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 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燒煉中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爛絢麗的"窯變"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
尤以郎窯紅、缸豆紅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