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明。最初是粗 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變為比較堅實的硬陶,再發展 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興古代制陶頗為發達,在商周 時期,就出現了幾何印紋硬陶。秦漢時期,已有釉陶 的燒制。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先后山現了兩位卓越的紫 砂工藝大師——龔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龔 寺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他天資聰慧,虛心好 學,隨主人陪讀于宜興金沙寺,閑時常幫寺里老和尚 摶坯制壺。傳說寺院里有銀杏參天,盤根錯節,樹瘤 多姿。他朝夕觀賞.乃摹擬樹瘤,捏制樹瘤壺,造型獨 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 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制壺大師。供春的 制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 實,被譽為“供春之壺,勝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 金石;敦龐用心,怎稱神明”。時大彬的作品,突破了 師傅傳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 更加符合飲茶品茗的趣味。因此當時就有十分推崇 的詩句:“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清 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更有發展。其中以清初 陳鳴遠和嘉慶年間楊彭年制作的茶壺尤其馳名于 世。陳鳴遠制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有 行書“鳴遠”印章,至今被視為珍藏。楊彭年的制品, 雅致玲瓏,不用模子,隨手捏成,天衣無縫,被人推為 “當世杰作”。當時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癖好茶壺, 工于詩文、書畫、篆刻,特意到宜興和楊彭年配合制 壺。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再由陳氏鐫刻書畫。其 作品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鑒賞家們所珍藏。清代宜 興紫砂壺壺形和裝飾變化多端,千姿百態,在國內外 均受歡迎,當時我國閩南、潮州一帶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壺,幾乎全為宜興紫砂器具,17世紀,中國的 茶葉和紫砂壺同時由海船傳到西方,西方人稱之為 “紅色瓷器”。早在15世紀,日本人來到中國學會了 制壺技術,他們所仿制的壺,至今仍為日本人民視為珍品。
近年來,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發展,新品種不斷涌 現,如專為日本消費者設計的藝術茶具,稱為“橫把 壺”,按照日本人的愛好,在壺面上到寫精美書法的 佛經文字,成為日本消費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 六百多種。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深受群眾歡 迎的新產品。由于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 滲透性好,所以燒成的雙層保溫杯,用以泡茶,具有 色香味皆蘊,夏天不易變餿的特性。這種杯容量為 250毫升,因是雙層結構,開水入杯不燙手,傳熱慢, 保溫時間長。造型多種多樣,有瓜輪型的、蝶紋型的, 還有梅花型、鵝蛋型、流線型等。藝人們采用傳統的 篆刻手法,把繪畫和正、草、隸、籠、篆各種裝飾手法施用 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為觀賞和實用巧妙結合的產品。
紫砂茶具式樣繁多,所謂“方非—式,圓不一相”。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體書法,始自晚 明而盛于清嘉慶以后,并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所獨 具的藝術裝飾。不少著名的詩人、藝術家曾在紫砂壺 上親筆題詩刻字。《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制一壺, 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 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評價一套茶具,首先應考慮它的實用價值。一套茶具只有具備了容積和重量的比例恰當,壺把的提用方便,壺蓋的周圍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整套茶具的美觀和實用得到融洽 的結合,才能算做一套完美的茶具。宜興茶具使有這些特點。
紫砂茶具不僅為我國人民所喜愛,而且也為海 外一些國家的人民所珍重。早在15世紀,日本、葡萄 牙、荷蘭、德國、英國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國的紫 砂壺作為標本加以仿造。18世紀初,德國人約·佛 ·包特格爾,不僅制成了紫砂陶,而且 在1908年還寫了一篇題為《朱砂瓷》的論文。本世紀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馬、倫敦、巴黎的博覽會上展出, 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覽會上獲獎,為中國陶瓷史 增添了光彩。
轉載自中國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