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企業要求得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必須牢固樹立創新意識,迅速把自己融入世界創新的潮流中。根據國內外成功企業運作的經驗,結合陶瓷企業的發展要求,筆者總結出幾種企業創新的思維模式,以期對致力于創新的企業有所啟迪。
觀念更新。這是一切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能否勇于創新、大膽創造,關鍵取決于思想是否解放、觀念是否超前。許多企業缺乏活力、經營困難,究其關鍵原因是創新的觀念落后,創新的思維、思路、方法少。這些企業往往留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做法,以“等、靠、要”的思想對待遇到的困難,缺乏投身市場的勇氣和信心,安于四平八穩的生活,缺乏敢闖敢冒敢想的創新意識。有的安于現狀,不想創新,有的害怕失敗,不敢創新,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會創新。所以,推進觀念創新已成為各企業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企業要在改革和發展上取得突破,首先必須摒棄計劃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具備多種創新觀念的素養,實現經營理念的創新,真正樹立起改革觀念、競爭觀念、市場觀念和不苦落后、奮起直追的爭先意識,克服一葉障目、不思進取的思想、保持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不懼怕創新的失敗,在觀念創新上要從我做起、有所作為,努力培養過硬的創新本領。
結構創新。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結構創新可以透示出一個成熟的現代企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應有的創新應變能力。結構創新包括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資本結構、生產要素結構、勞動力結構等的科學構建和組合。從宏觀上看,還包括產業結構和行業布局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創新。在企業組織結構上,要縱向減少層次,橫向打破部門壁壘,將多層次、細分工的管理模式轉化為平行網絡式的管理結構。
在產品結構上,要在研究市場、了解市場的基礎上,按市場的供求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適應市場,不斷向市場推出用戶接受的產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所有制結構上,結合企業實際,圍繞搞活產權,打破國內國外,公有私有界限,大膽改革,實現所有制結構多樣化。在資本結構上,通過兼并、租賃等多種形式加大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優化資本結構,實現資本的擴張。在勞動力結構上,通過引聘、培訓、改革調整等途徑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年齡、性別等進行優化。在其他生產要素結構上,打破地區、行業、產業界限,按生產規律配置優化生產要素,加快向效益規模化、經營多元化、市場國際化、管理現代化轉變。
制度創新。這是增強企業生機和活力的必由之路。制度創新是一切創新活動的核心,它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等方面的內容,涉及產權問題、企業性質問題、企業集團的組建與運作以及企業人事、用工、分配等方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建立機制靈活運營規范,能有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企業制度。我們要堅持以建立適合企業發展的制度和體制為核心,大力深化機制改革和體制創新。一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全面建立和形成新的企業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繼續推進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堅持能上能下,以德才為標準,以業績為依據,實行高中層管理人員競聘制,干部業績考核制和末位淘汰制,在用工制度上堅持能進能出、實行勞動合同的動態管理制;在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機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三是要建立以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競爭機制為核心的各種配套機制,使人盡其才,財盡其值,物盡其用。
經營創新。這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經營創新是立廠之本、興企之路。在知識經濟時代,優秀的企業領導人首先應當是優秀的創新經營者。企業經營創新包括經營方法的改進,經營網絡的建立,經營策略和經營思想的創立,經營方針的制定以及潛在市場的發現,經營業務的拓展,生產規模的確定,產品方向,中長期發展規劃等。如虛擬經營、項目經營、特許經營、求異經營、連鎖經營、代理經營、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資本經營、品牌經營、專業化經營、多元化經營等都是很好的經營方式和策略手段。
只有創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潛在優勢,再加上經營策略和經營手段的創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營創新。因此,企業的經營活動必須根據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對企業的經營要素進行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充分利用自身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分析技巧,靈活運用有效的經營方式和策略,努力做市場需求的開拓者,努力為上帝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在顧客的滿意中實現企業、出資者、員工和經營者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