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到2003年間,是箱包企業所謂的暴利時代,當時幾乎是生產多少賣出多少。2003年到2006年間,是所謂的次高峰期,只要箱包設計不錯,排隊購買還是大有人在的。2006年到現在或許更長的時間,是箱包的低谷期。尤其是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已經開始影響到國內的實體經濟。近幾個月來,國內的箱包中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大量的企業倒閉,大量的員工失去就業機會,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如何在接下來的寒冬里生存下來?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句話說的好:壞事還沒發生的時候,你得往壞處想;等壞事真的發生了,你得往好處想。現在的情形正是如此。那些早就預料到、或者說是一直在防備危機出現的企業,現在仍然站得穩穩的。不是有人說過嗎?就算在經濟危機下,人們也一樣會消費箱包,只不過是看消費誰的而已。
如果能夠很好的淡化目前惡劣的供應商,以及上下渠道的不良競爭,如果能夠快速檢驗并淘汰很多陳舊的、過時的、不切實際的箱包領域內運轉的方式方法,這場經濟危機的到來未嘗不是好事。秋風再烈,掃去的也僅僅是殘枝枯葉,唯有純化種子,來年才可以發出健壯的芽來。
對于箱包企業如何安然過冬,筆者有如下建議:
1,想辦法堅持下去。這幾年不是賺錢,而是如何維持。要縮減公司費用開銷,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開支。
2,管理好自己的資金鏈。盡量多留現金,少備庫存,公司要有足夠的現金流。
3,企業要尋找利潤的增長點,加強對內需市場的開拓。內貿是個大市場,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開拓,但并不等于沒有機會,而且機會很大,在于你是否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商機,因為中國沒有成功的市場規則讓你仿照。
4,加強經營和管理。加強員工對危機的認識,加強員工能力的培訓,人人頭上有指標。
經濟的下滑可能創造行業更大的促銷行為;資金短缺可能迅速完成行業的更新換代、產業結構的升級;經營困境有可能激發企業生存能力的爆發及經營方式的蛻變……
狹路相逢勇者勝,希望中小企業能夠迎接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