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政府經研究原則同意在豐澤區城東片區選址建設“泉州市國際箱包物流商城”(暫定名)。該項目建成后,將有利于完善和延伸泉州包袋產業供應鏈,為泉州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包袋原輔材料從異地采購改為當地采購一項,就可為當地每年帶來稅收2億元。過去異地采購太費時“原輔材料異地采購是讓泉州包袋企業頭痛多年的老問題了,一般我們的交貨時間都不能少于45天,30天以內交貨的訂單就不敢接了,因為原輔材料的采購準備時間就占了20天。”泉州市包袋同業商會會長李繼祥這樣描繪當地包袋生產進度“前松后緊”的怪毛病。
泉州市現有包袋生產企業1000多家,是泉州市年產值超過一百億元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主要生產運動、休閑系列產品,約占全國同類產品的36%,占全省同類產品的93%。近年來,泉州市包袋行業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發展,眾多企業都在購地擴建廠房,開發旅行箱和坤包等新系列產品,但原輔料市場發展的相對滯后卻正在嚴重制約著該行業的發展。
泉州包袋行業的生產需要包括織帶、紡織、拉鏈、拉桿、五金扣具等多種原輔料,包袋生產企業的跨省采購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泉州市東湖包袋材料市場,記者看到數百家店面分散在少林路的兩旁,因場地狹小且店面分散,這種自發形成的市場如今已經很難有所擴張,這就造成了這里規模小、品種少、現貨少、供應量不足的現象,雖然目前這里是全省唯一一家包袋原輔料專業市場,但顯然已經很難滿足泉州企業的采購需要。
泉州市包袋同業商會秘書長陳章龍分析,泉州包袋原輔材料年需求量高達60億元,其中50多億元都是從廣東花都、江蘇、浙江一帶采購。國際箱包物流商城建成后,將一改這種“有市無場”的現象,更多的原輔料企業將被吸引來泉設點。如果包袋原材料能從異地采購改為當地采購,僅此一項就可為當地每年帶來2億元的稅收。將來打造泉州包袋之都根據該項目計劃,泉州國際箱包物流商城建成后將是一個集產品、原輔材料和機械交易、信息交流、技術研發、人才培訓、物流配送為一體的泉州包袋產業中心。“未來物流商城的一個重要功能還應該是包括大型倉庫和車隊在內的物流中心。”李繼祥以自己的企業為例,過去自己的一個采購員為了采購一種原材料,可能要派車在泉州市場上轉上兩個小時。物流中心建成后,如果在中央倉庫建立貨物的數據庫,采購員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想要的貨物。
泉州市包袋生產企業在北峰、洛江、晉江一帶呈松散型分布,將來物流中心車隊還可以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統一配送貨物上門,極大地縮短生產供應鏈的中間環節。此外,由于泉州市至今還沒有一個專業的包袋展覽中心,缺少讓客商看樣下單的現貨市場,導致泉州市包袋企業都以訂單生產為主。據了解,南美、東歐、中東等地區的包袋采購商與歐美市場很不一樣,他們通常習慣于“看中了就掏錢”的現貨交易方式。
目前國內包袋現貨交易市場已經出現浙江義烏和河北白溝兩個中心,交易市場的北移已經給泉州企業帶來了不少損失。未來物流商城的現貨展示功能將十分有利于泉州企業拓展南美、中東的市場空間。計劃兩個協會攜手建設據悉,市政府已責成豐澤區政府牽頭,指派區政府下屬的泉州豐澤商貿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與福建省箱包原輔材料行業協會、泉州市包袋同業商會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對國際箱包物流商城項目共同建設和經營,兩個行業協會的會員單位以集體入股合作經營。一位包袋業內人士指出,國際箱包物流商城的建設應該多吸取外地的成功經驗,不能僅立足于短期回收資金,按一般房地產開發的思路經營,房子建好后一賣了事,甚至造成買房者不經營包袋業,經營者又買不到的現象。此外,按計劃,由于東湖包袋材料市場位于泉州市交通干道,同時又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清源山的門戶,今后該市場經營包袋的商家將被整合進國際箱包物流商城。原市場將改為發展經營旅游小商品、餐飲服務等休閑旅游配套的相關產業。
福建省箱包原輔材料行業協會王家繁也表示,過去沒有形成專業和規范的市場,外地原料供貨商對泉州當地的市場需求心里沒底,這也是他們不愿來泉設點的原因,國際箱包物流商城建成后,泉州包袋原輔料市場才能更加壯大和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