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外依存度高達30%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國際金融風暴沖擊,中國紡織產品此前量價齊跌,10年來首度出現全行業負增長。
顯然,創新與轉型已成為整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謀求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振興規劃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順應和帶動整個產業進行變革的切入點和出發地。
政策支持提振行業信心
支柱產業、紡織強國、強勁增速,這一系列詞匯都是目前用來形容紡織服裝產業的“信心標符”。而就在2月4日之前,限制性產業、夕陽產業、出口劇減、訂單萎縮、虧損難關還是頻頻描述這個產業現狀的常見字眼。
還不僅如此。在2009年經濟放緩的預期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日前樂觀地給出行業的三大目標,“未來三年中國紡織業將力圖出口保持8%的年均增速,紡織工業生產保持一成三的年均增速,國內市場衣著類消費保持二成的年均增長”。而按杜鈺洲的估計,在2020年中國能實現紡織強國的基本目標。
就在2008年底,依然是杜鈺洲公開給出的數據:全球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后,10年來,中國紡織行業首度出現負增長。2008年1-11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利潤1042億元,同比下降1.77%;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金額達到227.5億元,同比增加99.85%,有2/3企業虧損或正處于虧損邊緣。
給紡企信心的是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振興規劃”中提出,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穩定國際市場份額;要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要優化區域布局等幾大要求。
其中,最讓紡織服裝企業關注的則是規劃中提出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雖然并未能按照全行業預期的那樣,不過在企業實行25%所得稅情況下,因出口退稅調整將讓紡織業全行業增加約57億人民幣的凈利潤。
同時,振興規劃還明確提出將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資金,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對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困難企業給予優惠支持;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等幾項具體措施。
擴內需市場成轉型發展關鍵
當然,無論企業還是行業協會,都能明白的一點是,并非有了宏觀政策的支持就可從此“高枕無憂”,紡織服裝產業長期走出困境、持續發展關鍵還在于企業自身的調整和提升,尤其在于內需市場能否提振市場。
雖然這次規劃中的第一條就提出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但真要實現這一想法并不容易。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紡織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3%,增幅同比回落6.2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7779億元,增長4.7%,回落9.5個百分點。
浙江匯隆紡織品公司謝威對出口困難深有感觸。他說,由于外需下降和訂單轉移,今年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企業的體會是:單子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短,價格越來越低,風險越來越大。
實際上,金融危機對一些經營不善、管理不嚴、產品低劣的企業來說確是一個“難關”,但對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主動實行產業轉型的企業來說則是難得的機遇。波司登男裝就屬于危機意識的“先知先覺”者。
據了解,波司登在去年就已加快產業轉型步伐,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產品,同時適度調整生產計劃,其一些自主品牌通過在美國、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設立分公司和專賣店,進軍國際市場,實現2008年的銷售與前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的戰績。
業內人士指出,開拓市場已經成為紡織行業必須要過的第一關。在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中也重點提出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
事實上,目前我國紡織品國內消費占77%,而這一數字在2000年還不到60%,人均纖維消費量在2000年僅7.5千克,而在2007年就已經達到了14.6千克。國內市場仍然是紡織行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13億人口都得穿衣服,這是紡織業長期發展的有力保障,國內市場潛力仍然很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說。
協會、政府出手幫扶的“強心劑”
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紡織服裝行業前景如何、是否將走入低谷,是被猜測最多、也是議論最多的話題。在此背景下,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地方政府三方各自出手相助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為低迷的紡織服裝行業注入了“強心劑”。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消息,今年春天將舉辦“三展一周”來開拓國內外市場,成為紡織服裝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頭響炮”。從3月25日開始,將舉行以第17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 2009)為中心,涵蓋紡織服裝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國際紡織面料展以及輔料展、縫制設備展、論壇、表演秀等“三展一周”的一系列活動。這是在紡織行業振興規劃出臺以來,紡織服裝業進行的首次市場大行動。
同樣,由國家商務部支持,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主辦的國內針棉織品行業權威性的內貿展會––第91屆中國針棉織品交易會、第21屆中國絲綢交易會則為廣大紡織服裝企業開拓內銷市場承擔起服務責任,努力打造一個擴大內需的重要平臺。
與往年不同的是,上述這些展會不僅僅要發揮貿易平臺的作用,還更加注重國內外市場的連接和產業上下游的連接,突出以創造力開拓市場。面對行業面臨的困境,即將舉辦的第91屆“中針會”把擴大內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辦方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深入紡織品行業外貿出口企業集群地,邀請過去只做出口貿易的生產企業參加展會,主動詢問參展企業需要什么樣的買家和經銷商,并根據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去邀請全國市場的經銷商和代理商并組織洽談,幫助他們開拓國內市場。
企業信心的另一注“強心劑”則是由地方政府在積極注入。
為了推動紡織服裝企業的轉型升級,包括福建石獅,浙江杭州、寧波,江蘇南通、北京等在內的地方政府紛紛出資扶持和出臺措施幫助服裝企業組團參展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中針會等紡織服裝行業風向標的展覽會。
從中國服裝協會處了解到,正是有了諸多地方政府的大力幫持,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中國服裝服飾博覽會整體規模并未減小,很多企業也并未縮減參展預算,反而更加重視在這一特殊時期的品牌形象,“逆市而大”預訂了比往屆面積更大的展位,用“大手筆”來凸顯企業實力,彰顯企業信心。
寧波太平鳥集團預訂了總面積近900平方米的超大規模展位,欲全力推出6個系列品牌,包括旗下4個女裝系列品牌和2個男裝品牌,目的是展示企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策略,最大限度挖掘潛在客戶。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王加毅表示,調整振興規劃必須配合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國家強有力的政策實施,才能真正顯現功效。
根據規劃建議,國家要撥出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并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每年為此設立一筆專項資金。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有必要盡快出臺規劃實施細則以及建立一整套評價審核機制,使這部分資金真正做到促進紡織企業成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