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與品牌戰略,正成為我國五金行業實現由大到強跨越的雙引擎。
隨著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成為國際巨頭生產加工基地,為國際名牌貼牌生產,許多企業生產呈現出一片繁榮。對于這個現象,社會有個形象的表述:即歐美賺的是品牌的錢,而我們賺的是加工費。對此,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理事長張東立提醒行業冷靜地對待這種狀況。他指出:我們不能僅僅成為世界的加工廠,我們要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開發和展示自己的實力,走自主品牌之路,由“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五金制品協會一方面積極打造“中國國際五金展”這一國際化平臺,向世界推介和展示中國五金名牌,還通過參加國際上的五金大展,帶動行業走向世界;與此同時,協會還通過行業名牌評比和推介活動,增強行業的自主創新、自主品牌意識,鼓勵更多的企業從“貼牌”走向“創牌”。
5年來,經過不懈的努力,行業名牌戰略取得顯著成效。作為行業組織,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在行業內相繼開展了刀剪、打火機、剃須刀、鎖具、水龍頭、拉鏈、瑪鋼管件、工具等產品的中國十大知名品牌認定活動。據悉,在協會的努力下,燃氣熱水器、燃氣灶、烹飪器具、水龍頭、油煙機、剃須刀等行業產品相繼被列入“中國名牌”評價目錄,五金行業先后共誕生了近50個“中國名牌”。這些中
國名牌企業和產品成為五金行業名副其實的領頭雁。
創立自主品牌,其實一直是中國五金企業的夢想。如今,這一夢想日益成為現實。如炊具行業的“蘇泊爾”、廚房設備的“老板”、“方太”等一大批品牌,都成為國內外響當當的知名品牌。
“企業要有新飛躍,必須變貼牌為創牌,變創業為創新!”這是江蘇宏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劍峰的體會。這家民營企業也是中國五金工具業第一家上市公司,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出口的產品全部使用自有品牌。
溫州市市長劉奇說:“沒有貼牌生產,很難摸到國際頂尖品牌的生產、管理門道,但只有貼牌,企業只能是灌木叢,長不成參天樹。”在以貼牌完成了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后,許多企業開始創牌,開拓成長空間。
因專業生產優質閥門而享有盛譽的浙江志清實業有限公司,其企業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一進入國際市場,就以自己的品牌出現。
其產品品牌,在世界幾十個國家都申請了專利。何以如此?該公司董事長陳志清道出了創自主品牌的決心。他說:“替外國公司搞貼牌加工,或者直接被購并,這是中國制造業近10多年不斷與外國制造業巨頭碰撞中所遭遇的命運。特別是作為產品核心標志的商標,往往被牢牢地控制在外國公司的手里。”但是這種情形在五金行業正在被改變:注重推出自己的品牌,即便是與巨頭合資公司的產品也力爭使用自主開發的品牌,或以“聯合商標”的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