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三季度,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實現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21元,但海爾、長虹、TCL等六家彩電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076元,彩電這個占有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和銷售人才的產業,幾乎成為國內最不賺錢的行業。
應該值得國人好好深思的是,一個為幾百萬人提供就業、每年產生上千億元產值的中國電視制造業,為什么會從全球比較優勢走到今天的全球比較劣勢?
事實上,近年來第三次電視產業革命使平板(等離子、液晶)電視迅速取代顯像管電視,這種電視的關鍵技術和主要利潤都集中于屏幕制造,但目前90%的屏幕依賴進口。關鍵產業鏈的缺失使我國電視制造業無利可圖,平板電視全面虧損。
20多年前在政府的主導下,我國建立了顯像管時代的電視工業全產業鏈——整機、顯像管、半導體等關鍵配套產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最終形成了我國電視產業的世界競爭力。但在平板時代,這個投巨資經營幾十年的優勢一夜之間喪失殆盡。
國產
平板電視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從2005年的80%跌至現在的50%、大城市已低于30%,這個差距還在不斷拉大。缺乏核心技術,還使出口面臨“專利危機”。面對上述業內皆知的困局,我國企業卻難以獨自扭轉乾坤,因為屏幕生產是個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資一條
等離子線要幾十億元,投資一條有競爭力的 液晶線要幾百億元。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彩電企業有能力完成這種投資。然而,電視是信息產業中市場規模最大的產品,全國每年形成上千億元銷售收入和巨額稅收,直接提供幾百萬個就業崗位,并對元器件生產、服務等相關產業有非常明顯的帶動作用。彩電崩盤,顯然將會嚴重影響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
但也許無需太過悲觀,歷史上每一個崛起的大國全是從危機中崛起的,但中國彩電企業,能抓住這最后的機會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