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旦是《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實施后的首個重大假期。就當各路商家紛紛打出“歲末購物狂歡”、“元旦假期最大折扣”等旗號時,消費者可能也同時發現了促銷方式上的細微變化,新的促銷潛規則開始“粉墨登場”。
商家熱衷延時血拼
今年跨年血拼中,第一八佰伴以連續營業22個小時拔得頭籌。據了解,為了備戰本次促銷活動,第一八佰伴早在國慶黃金周之后就開始策劃組織,方方面面就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從2006年12月31日早上8點至2007年1月1日清晨6點,該商場的銷售額達到1.3億元,相當于平時1個月的銷售額,打破了全國商場的單日最高銷售紀錄。
此外,華潤時代廣場也在1月1日零點30分至凌晨2點舉辦了限時搶購活動,不少商品都以1-2折的價格銷售。百盛淮海路店、太平洋商場淮海路店也舉辦了延時營業至元旦零點的迎新活動。
促銷方式悄然變臉
《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實施兩個多月,上海各執法部門也曾做出相關檢查行動。為此,在這輪元旦購物熱潮中,各商場的促銷海報上開始明確標注促銷期限、方式、規則、原因以及商品范圍,“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所有”等霸王條約今后將不復存在。盡管如此,消費者還是須重視商家一些“不起眼的”促銷陷阱。
單柜促銷限定范圍———這意味著消費者只能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購買商品,很容易為了優惠的“小錢”,花了不必要的“大錢”,買下本不需要的商品。
價簽隨意改———元旦某大型特賣會,門口標著“全場2-4折”,但并未標明哪件是2折,哪件是4折,而且全部價格為手寫。銷售人員稱這些商品是從庫房直接拿來,還未來得及標價,一款同樣的羽絨服報價前后相差50元。
打折商品不明示———在一法國品牌女裝專賣店,門口標著”全場30元起”,但顯眼位置擺放的都是不參加打折活動的商品,并且用衣架懸掛展示,而參加優惠活動的商品,卻大多被“隨意地”堆放在籃子里。
可退換但不試穿———試穿、試用,本該是消費者理所應得的權利,然而在元旦促銷中卻被一些商家剝奪了。“顧客太多,我們不可能給每個人試穿衣服的時間。”售貨員的解釋似乎“很有道理”。
冷靜對待促銷誘惑
“原本不菲的原價在低折刺激下似乎不要錢一樣,但其實同樣品質的東西用折后價買進,和去年用7、8折慢慢在商場逛買回的價錢相差無幾。”這是某白領在名品購物網上的元旦血拼感觸。
有業內人士表示,商場打折可以,但要給消費者提供真實的信息:商品本身價格是多少,在這之上打了多少折扣。正常情況下零售業毛利率應在20%左右,打折應在這個尺度內,如果商家打五折后還有利潤可賺,就說明原來價格畸高。
頂級名表不跟風促銷
滬上各大名表是否也在元旦大刮“假日促銷風”呢?記者昨日在幾大名表專柜實地調查后發現,不同檔次的名表應對方式各不相同。
“江詩丹頓”的工作人員顧先生介紹,該品牌并未參加商場推出的讓利等促銷活動。顧先生解釋說:“作為世界頂級奢侈品名表之一的江詩丹頓,歷年來都沒有參加類似促銷活動的習慣,也并不打算日后改變這一做法。不僅如此,類似百達翡麗、愛彼等頂級手表也會遵循這一慣例。”目前,江詩丹頓每月在滬銷售額一般維持在300萬元左右,每月銷量能在10塊腕表左右已屬佳績。
另一高檔名表“勞力士”同樣沒有參加商場的促銷活動。柜臺負責人任小姐明確表示:“勞力士絕不跟風進行促銷銷售。”相比江詩丹頓等頂級名表動輒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天價,勞力士暢銷款式的價格一般在幾萬到十幾萬之間。目前,勞力士每月在滬的銷售情況良好,一般都在500萬元以上。
而在瑞士“依波路”表專柜,記者發現其參加了商場買300送40或買300贈券返購的促銷活動。該柜臺工作人員介紹,活動期間,有將近40%的顧客是沖著打折優惠前來購買,銷售業績也的確比平日要好些。王菁
黃金珠寶消費旺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在上海各大黃金珠寶專營店和柜臺了解到,元旦三天假期,黃金珠寶銷量增幅明顯,來滬購買黃金珠寶的外地游客明顯增加。
城隍珠寶、老鳳祥銀樓等珠寶店的銷售人員表示,每年元旦假期,黃金珠寶的銷售都會比平時有一個增幅。“年底到了,大家除了買一些首飾自戴,還會作為禮品送人。”城隍珠寶的銷售人員說,元旦期間客人很多,除了本地人之外,外地的游客特別多,“很多北方客人到上海這邊買首飾,基本都來城隍廟,這邊老店多、牌子多、款式全,外地人都知道。” 陳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