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社會各界盛傳著“中小企業倒閉潮”的風波。就此,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劉煥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高調回應了廣東5萬多家企業“陷入倒閉潮”的不實傳言,他披露,根據全省各地中小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上報的企業關閉情況,“全省1至9月企業關閉總數為7148家”。
的確,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不少企業的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陶瓷企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企業倒閉。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據了解,今年倒閉的陶瓷企業并非都是因為金融危機所致。早在今年5月,很多陶瓷企業就因為自身的資金鏈、管理體系、生產銷售網絡出了問題而倒在了“雙轉移”的政策下。
這些企業都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倒在市場的競爭中的。然而“倒閉”風波卻被盛傳,企業“倒閉潮”一旦被夸大,就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容易給許多不明真相的人造成心理恐慌,而心理恐慌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動搖消費信心和就業信心,與此相對應的,還可能造成社會整體消費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
企業倒閉本來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正常現象,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倒閉企業大多集中在資金鏈不健全、管理體制腐舊、經營理念落后、沒有自主創新、高能耗低產出的企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倒閉現象的發生其實也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讓該倒閉的企業倒閉,以便給市場空出足夠的空間,在某種程度上看也是有利 近來,國家出臺了諸如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門檻、調整企業增值稅與出口退稅稅率等政策,也就是在減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負擔,讓企業能夠順利度過金融危機。我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有力驅動下,目前面臨困難的陶瓷企業應該在政府部門的積極政策下,努力“練好內功”堅持鎮定的跟著政府的積極政策走,我們一定能夠熬過這個漫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