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產品過度包裝現象,分析下來需要從幾方面著手:
1.政策出面干預。不下猛藥,難起沉疴。既然商品過度包裝已成反復發作的頑疾,那么對它的治理就不能僅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層面,必須找準病因,標本兼治。此次出臺的《包裝要求》國家標準,便是一劑治本之藥。標準規定:“初始包裝之外的所有包裝成本總和不得超過商品銷售價格的20%?!边@一規定比2005年國家發改委等4部門聯合治理“豪華月餅”時作出的“月餅包裝不得超過月餅本身價值的25%”規定明顯要嚴格;而且,這項規定由去年征求意見稿中的“推薦標準”改為“強制標準”,可見規定之嚴,體現標準用藥之猛。
2.需求是市場動力的源泉,當需求下降時,市場萎縮也就不可避免。
月餅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百姓中有著深厚的基礎,人們很注重節日文化,月餅已成為中秋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說白了,中秋究竟是一個有關月亮的節日,而月餅究竟是一個有關月亮的產物,并且它是在多少年文化積累下才形成的,所以在越來越多的“另類”禮品一點點分食中秋禮品市場的同時,月餅銷售的短期限內,還是依然帶動了包括商業、包裝、農產品深加工、印刷、廣告在內等相關行業發展,成就了上億元的市場消費額。
而當這種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被過度包裝所替代時,留下的又是什么?過度包裝是一種社會性疾病,它不光在企業身上發作,也積存于許多消費者的心里。從心理學層面分析,過度包裝背后隱藏著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理性及非理性的雙重博弈,而這種博弈的關鍵點在于,商品因為過度包裝而發生了價值變異,在實用價值之外,它還被附著了交際(易)價值,從而成為了另一種形態———禮品。所謂交際(易)價值,指的是禮品能夠體現送禮者的“心意”和“面子”的功能,它屬于“符號價值”的范疇,實用價值這時也就蛻變為這些功能的載體。
而禮品協會負責人曾透漏消息給筆者,禮品協會將于09年制定多款行業規范,首當其沖就是關于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的問題。心病還需心藥醫。要從源頭上遏制過度包裝現象,根除送禮博弈心理痼疾,政府方面不僅要通過法制化手段引導、規范商家的行為,還要針對當下社會消費風氣中存在的不良傾向,加強對消費者健康消費、綠色消費以及樹立文明禮品文化風尚的宣傳教育,督促商家建立良性的、長久的競爭機制,形成良好的社會觀念和道德觀念,以根除隱藏的腐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