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以來,隨著中國樓市迅速回暖,多數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量價齊升的格局。一度沉寂的溫州炒房團又開始活躍,在深圳、廣州、上海、杭州等房地產熱點城市頻頻出手,并導致了一些城市熱點板塊房價攀升。
———新加坡媒體刊文稱“中國房地產泡沫隱現”
中國地緣特性最明顯的就是“華人社會”。散居全球各地的6500萬華僑因血緣、地緣和業緣而形成了各種人際關系。比如,東南亞5大華人幫派———廣東幫、福建幫,潮州幫、海南幫和客家幫就經常跨越國境定期聚會,在事業上也緊密合作。
———《朝鮮日報》刊文分析中國社會“地緣特性”
在全球市場因金融危機仍一片低迷之際,中國汽車銷量卻在上半年同比增長17.66%,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之最。這一利好全世界汽車廠商的消息,使得中國汽車消費成為上周全球各大媒體關注中國的焦點之一。
中產階級推動汽車消費
對中國汽車消費的迅猛發展,英國媒體在一篇報道中“不無感慨”地寫道:從亨利·福特1908年推出第一輛老爺車開始,美國就一直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車市場。但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永存。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崛起的中產階級以及他們對汽車的渴望,將把美國晾在一邊,中國將取而代之成為最大的汽車市場。”
而《金融時報》則將中國的汽車業比喻成一輛行駛的汽車,“總體而言路況良好,但前路仍有坎坷。”
在積極因素方面,報道說,中國的汽車普及率仍微不足道,僅達到總人口的3%。因此,發展潛力巨大。而中國政府也一直為本國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而對中國汽車業面臨的挑戰,報道認為,上月中國汽油價格上調,使得中國的油價比美國還要高。此外,汽車企業間的競爭也不斷升級。報道援引相關數據說,中國市場今年總共將有80款新車型面世,這可能引發新一輪價格戰。“所以,中國汽車業得做好準備,迎接更多的‘剎車’。”
“外國車商難樂觀太久”
在關注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同時,國外媒體也對外國車商在中國市場的巨大盈利空間表示樂觀。英國媒體報道說,通用汽車在華銷售增長迅猛,而寶馬和奔馳則已入圍政府公務車采購名單;意大利菲亞特也要在中國生產轎車和發動機。
不過,美國《商業周刊》則給那些雄心勃勃的外國汽車廠商提了個醒。該刊撰文稱:“全球汽車生產商都把2009年實現增長的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不過,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樂觀態度可能不會持續太久。隨著中國本土企業正日益崛起,他們正不斷攫取外國對手的市場。”
奇瑞之路折射中國文化?
韓國媒體上周也關注起中國汽車業發展,但其視點卻“別出心裁”。《朝鮮日報》10日一篇報道以“奇瑞”為例,肯定中國汽車本土品牌的躍升,不過,報道的重點并不在于此,而是介紹了出生在安徽蕪湖的尹同耀與蕪湖市政府官員相識,并被勸說組建奇瑞的經歷。報道據此稱,從蕪湖市政府挖掘尹同耀的故事中,“隱藏著讀懂中國社會的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地緣’,另一個就是‘業緣’。”
報道分析稱,中國很多地區都方言太重,溝通不易,而“在這樣一個國家,有種‘玄機’能打消人與人之間警戒心理,那便是‘同鄉意識’。如果‘地緣’加上‘業緣’,就會即刻變成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