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我回老家過年。一家人閑談中,母親告訴我:“你的同學袁華是鎮上的人大代表,又是市級人大代表,家中不僅蓋了全村蓋了帽的別墅,還專門辟了一間文化書房。”我聽后不禁為之一喜。
袁華生于建國初期,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去挖野菜來充饑度日。入學后,我們是同班同座同學。因我父親是
抗美援朝的傷殘軍人,我上高中的學費是國家減免的。袁華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支付,只上了初中,便走進了農村這片廣闊天地。
袁華在村里發家致富還得從他的手提包說起。
上世紀70年代初,剛剛初中畢業的袁華,就用平時到九圩港里撈蝦摸魚積攢的3.2元錢,買來一只帆布手提包。他當上了生產隊的一名記工員,那手提包就變成了社員們的公分包,袁華總是人不離包,包不離手。早上拎出去,到田頭記賬,晚上拎回來,看賬算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袁華領頭承包了3畝多高岸湖桑地。他將補丁疊補丁的帆布手提包擱起來,買回了一只人造革雙帶手提包,用來上街下岸,裝些種子、農藥什么的。袁華有文化,善研究,懂技術,湖桑長得比別人好,蠶繭的質量比別人高,賣的價錢比別人多,不到三四年,就成了萬元戶,還請我為他寫了份總結,到市里專業戶大會上介紹經驗。
后來,袁華從田間走出,不搞養蠶,去學做販運生意,起初的幾回,連本錢都落進去了。經過一段時間,他慢慢地探索和總結,變成了行家里手。他從南通百貨大樓買了一只流行的豬皮手提包,一年四季,自行車一推,手提包朝龍頭上一掛,兩只塑料筐籃掛在后車架上。春天販海魚,夏天販河魚,秋冬販螃蟹,每晚歸來,他的手提包里總是飽鼓鼓的。
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發表后,袁華的那只黑色豬皮手提包搖身一變,成了最新款式的真牛皮手提包。他在家里辦了一個五金加工廠,不下六七年,幾萬元起家,變成了600多萬元固定資產的企業主。
跨入新世紀,袁華精神更振奮,組建了一家六百人以上的大型鋼結構公司,年產值億元以上。開著奧迪,拎著老板包真神氣。
最近的一個星期日回家,袁華邀我到他家作客。他打開手提包,遞給我一張名片,我見包里除手機外,還裝著書啊本的。問他裝這些干什么,他脫口答道: “都是些科技書籍唄!”袁華告訴我,他正在讀大學本科,“小時候沒錢沒讀成書,現在要把這一課補回來。”
老同學新房二樓客廳布置的家庭影院還真夠派頭,但在圖書架旁的紅木柜子里,卻陳列了五六只舊提包。袁華風趣地對我說:“老同學,你看這些包舊雖舊,但它是我發家致富的創業史,個人前進的成長史,也印證農村改革30年的變遷史啊。”